如果你经常阅读公众号文章,那么你阅读的文章,80%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呢?
如果一篇文章很长,需要占用你10分钟的时间,可能你读了2-3分钟就会跳出,碎片化时间嘛,哪有那么多时间看完一篇那么长的文章?
1
心流状态
基因控制着每个人的大脑都是偏爱“快乐”的事情,有快速反馈的事情。
心理学有一种状态叫“心流”,《心流:最优体验心理学》提到:“心流”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,那种全神贯注、投入忘我的状态。
这种状态下,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,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。
如果能够让自己时时刻刻处于“心流”状态,那么是多么幸福的事。
商业为了满足人的这种幸福感,把“心流”状态用来设计产品,就是为了能让用户产生心流状态,让用户产生愉悦而不知道时间。
最懂得利用“心流”的是游戏,《游戏化思维》中就提到:”心流的本质就是调整游戏难度以符合玩家能力“。
我把“心流”分成“主动式心流”和“被动式心流”。
“被动式心流”就是我们被设计进入“心流状态”的,一般能够很快进入心流状态,比如游戏、电影、抖音等等
“主动式心流”就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做某件喜欢的事情,但是心流状态很难进入,需要刚好符合自己的能力又有一些挑战,才能进入一段时间的心流状态,随着能力的提升也是需要调整难度。
也许你已经很清楚,无论是抖音还是“快餐式文章”,其实都是在让你处于一种“被动型心流”,来快速收割你的注意力,让你处于短期愉悦的状态,却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。
公众号文章是一种“商业”产品,所以很多文章为了追求10万+,也是需要符合“被动型心流”的设计,否则阅读量会非常惨淡,更不要说增粉了。
比如字数限制在1500字以内,文字不要堆一整段,要多一些图片,要有足够多的故事和素材。
2
知识无用论
也许以前还有很多老一辈觉得知识无用,看到年轻人读个大学生出来还不如高中生赚钱多,但是到现在,估计很少人会有这么肤浅的看法了。
对后代的建议只能是:多学点有用的。
至于什么是有用的,他们可能也没搞清楚,即使搞清楚了,学了很多有用的,但是为什么结局还是不尽人意呢?
根本原因在于缺了一个重要的维度:时间
我们把知识以有用没用,以及短期长期,分成四个分类:
你可能会立刻想到,我们要选择:长期有用的
然而现实就是具有迷惑性,知识往往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的:
短期有用,长期有用
短期有用,长期没用
短期没用,长期有用
短期没用,长期没用
甚至最常见的是:
短期有用,长期没用
短期没用,长期有用
短期有用,长期没用的知识才是现代人的大坑,尤其是在知识领域,《21天速成编程/英语/投资/运营/快速阅读》,搜一搜这样的书籍有多少?卖的有多好?就知道有多少人被毒害了。在职场新人中,买的最多的书,过5年看,完全是在误导人的价值观,放错重点的一些垃圾书籍。
最难识别的,也最难让人持续学习的是那些短期无用,长期有用的知识:心理学、投资、经济学、历史、哲学、脑科学等。
心理学、经济学、历史和哲学,一看名字就给很多人压力,但是实际上就是理解人性,单个人或者整个社会群体的人性,人性几百年都不会变,这无论对探寻人生意义,还是商业,都是底层逻辑。
学习多少“长期有用”的知识,造成人与人真正的认知差距。
3
你的阅读偏好决定你的投资收益
如果你阅读偏好,80%是为了追求短期愉悦,或者是短期有用而不考虑长期是否有用,一年读600万字,400万字是快餐式的“热点信息流”和“娱乐型文案”,甚至没有完整看完一本书,那么您可能不适合做投资。
在投资流派中,主要是以巴菲特为代表的「价值投资流派 」 为主和利弗莫尔为代表的「技术短线分析派 」,技术分析强调与人博弈,赌性强,容易大起大落,并且对需要每天盯盘、分析,无论是投资的强度还是难度,都是大部分有工作的人难以做到的!即使是那个把华尔街搞得天翻地覆,甚至在19世纪都能赚取200亿美元的利弗莫尔,最终自杀的时候写道:“我的人生是一场失败”。
技术短线需要每天盯盘,很容易陷入追涨杀跌,而频繁交易能给人带来快感,就好像赌博玩老虎机一样,输赢倒是其次,关键是这赌博能快速给人反馈。
但是价值投资呢?
动不动我们就说持有3年,5年和10年,因为价值投资最重要的就是“耐心”,需要“延迟满足”,你的阅读习惯已经体现出一个人是否真的适合做投资。
当你可以选择看3篇快餐式文章,你却选择花10-20分钟去啃一篇长期有用的深度文章,这其中的耐心差距,是猴子和人类大脑的差距。
我们每个人出生都自带“猴子”的属性,没有耐心,看到香蕉就想吃,但是后天可以提高。
投资就是一种“锻造耐心”的加工厂,没有耐心,你的投资收益必然惨不忍睹。
从阅读开始改变,把长期有用的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学习方向,把“主动型心流”作为自己的最佳学习状态。
克制大脑偏爱的“短期反馈”,忍住欲望,期待“第二颗棉花糖”带给你的财富自由。